编者按
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:“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,坚持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,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,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,坚持大扶贫格局,注重扶贫同扶志、扶智相结合,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,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,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,贫困县全部摘帽,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,做到脱真贫、真脱贫。”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: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一个不能少;共同富裕路上,一个不能掉队。”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承诺,也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作出的庄严宣告。
石家窑村第一书记杨俊闲暇不忘“充电”,在石家窑村书屋认真学习蘑菇种植和肉牛养殖知识。
集体讨论石家窑村发展规划
宽敞明亮的石家窑村新村部
岗位明确 责任到人
不忘初心一意扶贫,他是石家窑村扶贫的“引路人”
贫穷不可怕,就怕“不怕穷”。杨俊说:“扁担沟镇是利通区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乡镇,石家窑村又是扁担沟镇脱贫攻坚的老大难。也就是说,石家窑村能不能顺利实现脱贫,关乎整个利通区的脱贫攻坚成败。当自己面对组织信任和群众迷茫的眼神时,我的心彻底疼了,不能让老百姓这样穷下去,改变他们“不怕穷”的迷茫意识,要下定决心干点事情来,带领他们克坚攻难,一起走脱贫致富的路子,将来也不愧对老百姓,也不辜负组织的重托,有生之年不留遗憾”。
初到石家窑时,杨俊被当地群众的贫困程度深深震惊了。那些只有从父母嘴里才能听到的“缺衣少食”岁月,在这里并不鲜见。特别是这里的群众不但有上世纪80年代从周边乡镇搬迁而来的县内移民,也有天南海北自发过来开垦创业的人,他们拥有不同的语言环境、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,人与人的交往困难重重,给本来脆弱的村情带来了巨大阻力。从那一刻起,杨俊坚牢记使命、不忘初心,事不避难、勇挑重担,树立“强抓党建、力求创新、狠促经济、远谋发展”的工作思路,把加班加点当作“标准配置”,在第一书记岗位上,他跑银行、走企业、争项目、找资金、寻路子,自驾车行程达到了3万多公里路,成了石家窑村最忙的人。
老百姓的口碑才是金碑。驻村工作干的怎么样,第一书记当的好不好,老百姓信服不信服,赞成不赞成等等,才是考量一个干部的核心标尺。对此,石家窑村的党支部书记马学栋更有发言权,他感叹的说:“我们村过去属于空壳村,无村集体收入,一穷二白,自杨俊书记到了我们村,他把路跑了,也把罪受了,在村上住的时候,一个冰冷的干粮和一瓶矿泉水就是他的晚餐。自他驻村以来,天天跑农户,逐户排查,做思想动员,上下协调,跑路子跑项目跑资金,前前后后筹资了280万元,异地新建了720平方米的基层阵地新村部,2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,140多平方米的村卫生室。他又争取资金12万元,为村部配备办公设施用品,彻底扭转了石家窑村村委会阵地的破烂陈旧现状,提升了民生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,方便了村“两委”班子及广大群众开展各类党建和文化体育活动,让党员有了家,让村干部有了家,让老百姓有学习政策、快速办事、休闲娱乐、健康检查的场所,老百姓乐了,脸色更好看了。虽然杨书记年轻,他确确实实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引路人。”
风吹雨打知生活,苦尽甘来懂人生。起早贪黑,风里来雨里去,是杨俊书记驻村以来形成的最大生活习惯,为了老百姓,他也是拼了。石家窑村脱贫攻坚在他带领下,迅速调整思路,因地制宜,大力巩固玉米、苹果、牛羊养殖业,有效解决产业发展难题。如今,全村种植经果林485亩、各类补贴收入44.9万元;肉牛存栏1000头、肉羊存栏2万余只,注册家庭农场8家、专业合作社4家,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。因户施策,引导建档立卡户实施肉牛“一拖三”养殖模式(一头母牛托养3头到5头牛犊,育肥3个月后入市场,每头获利2000元),有效增加了贫困群众经济收入。同时,杨俊带领村班子成员,主动争取特色产业扶持资金,连续两年对建档立卡养殖户每头牛补助资金1000元,每只羊补助资金100元,家禽类每只补助资金25元,切实助推了贫困群众经济增收。石家窑村的老百姓幽默的调侃:“我们的杨书记是全村最忙的人,把路跑‘美’了,把人了跑瘦咧,也跑黑了。”
吴忠市委秘书长邓冀宁、办公室副主任马勇在石家窑村入户调研,帮助驻村工作队制定脱贫计划。
吴忠市利通区区委书记周涛在石家窑村调研指导群众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工作。
吴忠市利通区区委副书记、区长李玉山在石家窑村把脉石家窑村脱贫攻坚工作。
户清底明 一路不漏
马正文畅谈自家养殖业前景
感激的话儿在心田
兜底户发展 养殖业
金生河家的果园 硕果累累
拜金莲设施圈养 全面致富奔小康
情系农户解民忧,他是石家窑村百姓的“暖心人”
石家窑村村主任马国柱说,过去村上没村集体企业,杨俊书记来了以后,多次考察论证,立足实际情况,带领全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,积极组建了宁夏恒沃农牧有限公司,属于村委会的独资企业,通过一托三的养殖方式和育肥方式,规避风险,把收入的百分之五十用于企业自身发展,另一半用于村上的民生服务。目前,圈养了22头牛,村集体企业年收入均有望达到16万元。当初,宁夏恒沃农牧有限公司筹资到位后,就差懂养殖的行家里手。杨书记通过详细走访,发现一队的胡建明虽然他家是村上的建档立卡户,却是全村知名的养殖能手。今年,胡建明家享受了危房改造补助政策,已经盖好了房子。在杨俊书记的支持帮助下,推荐胡建明担任宁夏恒沃农牧有限公司饲养员,给他一个月发三千多块钱的工资,专门负责村集体养殖业,即解决了村上养殖发现的困难,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。胡建明一家包括养殖业在内,人均纯收入达到了万元。
2017年以来,杨俊通过多方联系,主动对接了一些经济条件好、致富能力强、有帮扶意愿的企业老板,与全村30户建档立卡户开展“一对一”结对帮扶,由企业老板根据贫困户需求,在劳务输出、果树种植、奶牛养殖、货物运输等方面开展精准帮扶,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难题。带领全村向吴忠市及甘肃等地输出劳动力1000余人次,实现劳务收入500万元;鼓励建档立卡户耿建喜成立劳务服务部,带动本村20余人到山东务工,实现年收入16万元,积极组织石家窑村建档立卡户开展牛羊养殖、苹果种植、厨师烹饪、汽车驾驶等方面精准培训,培训达750人次。 天道无情人有情,长达62年的“黑户”迎来“新生”。家住石家窑村四队的刘志峰,因为有严重的智力残疾,生活无法自理,从前一直靠大哥刘志海一家照顾。自杨俊任驻村第一书记,全面开展入户走访工作,让他很震惊的是刘志海62岁的弟弟刘志峰没有户口,完全依靠大哥一家抚养了几十年。原来,在上世纪90年代,刘志峰跟随大哥刘志海从陕西吴起自发移民到石家窑村垦荒,搬迁过程中因为保管不慎,刘志峰的户口资料遗失。由于没有转接手续,加上年代久远,许多印证材料无法提供,吴忠市公安机关无法按照常规流程为刘志峰办理入户,刘志峰也无法接受民政和残联等部门的救助,这件事情一直困扰着刘志海。
杨俊说:“当时刘志海身体不好,一直放心不下的就是弟弟,临终前他还再三拜托我帮忙问问。”为了帮助刘志峰入户,杨俊积极对接利通区和陕西吴起县公安、民政部门,亲自开车宁夏陕西两地跑,最终通过公安部门通DNA样本采集对比,确认刘志峰确属刘志海亲弟弟,按照政策为刘志峰办理户口登记、发放身份证,让62年“黑户”的刘志峰迎来“新生”。“太谢谢杨书记了,太感谢你了!村上前些天已经来家给我兄弟办了残疾人和低保的申请,这样今后一旦我没有能力照顾,他以后的生活也有保障,他哥的心愿就算彻底实现了没,在九泉之下业安心了。”刘志海的妻子段秀琴留着泪感激的地说。
谋划未来 拓宽致富新路子
发展村集体经济 鼓足农户腰包
杨俊与养殖能手胡建民探讨防疫知识
奶牛养殖 “一托 三”模式
刘志峰有了自己 的身份证
观摩学习 交流经验
石家窑村致富路上 牛气冲天
扶贫扶智倾情教育,他是石家窑村的“知心人”
扶贫先扶智,教育是关键。平日里的杨俊,是个善于交朋友的小伙子。这么多年来,身边的朋友不少,他多处张口,到处募捐,聚集社会力量,共同开展爱心帮扶。他先后联系协调吴忠市邮政储蓄银行利通区支行等4家企业,为石家窑小学捐赠教学打印机、扫描仪各一台,为全校学生捐助价值1.2万元的爱心书包230个,向学前班学生捐助1万元的营养午餐费用;联合安发国际控股集团,为石家窑小学提供助学资金5万元,为全校学生捐助价值5.9万元的营养奶片,并累计筹措资金12.9万元,对全村86名贫困大学新生和高中生进行资助,帮助贫困学生圆求学梦、读书梦。对接协调春蕾天使爱心会在石家窑村开展公益慈善活动,分别为20户贫困家庭孤儿、残疾和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帮扶资金800元,共计帮扶1.6万元。每当谈起杨俊,当地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说,杨书记“攒劲”,说一不二,能给老百姓办大事,是我们的贴心人、暖心人。
既要金山银山,也要绿水青山。粗放式的发展,常常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。杨俊来到石家窑村的时候,正是初春时节,脏乱差的环境印象,像一颗烙印深深烙在杨俊心头。从那刻起,杨俊暗暗发誓,一定要改变这种面貌,“既要金山银山,也要绿水青山”,不仅要让老百姓的日子红火起来,也要让老百姓的环境美丽起来。近两年来,他一边跑腿跑路抓经济,一边学习文件抓环保,带领老百姓以“三基”建设为切入点,对照“治乱、治垃圾、治污水、治农业面源污染”和十六项整治标准,积极推行守护青山绿水、蓝天白云活动,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,先后实施了巷道硬化、自来水管道改造、村级阵地建设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,有力提升了村级基础设施服务水平,村庄环境大为改观。在环境集中整治方面,他带领群众从加大危房改造入手,加强对5个村民小组环境的集中综合整治,全村累积出工出劳162工日,拆除危房7间、清理残垣断壁24多处、废旧圈舍3处、填埋垃圾120多吨、土方1840方。在加快民生项目建设方面,他积极争取利通区水务局投资160万元,实施了石家窑村自来水改造提升工程,确保所有农户全部通上自来水。争取利通区建设交通运输局投资6万元,新建涵洞桥1座。现在的石家窑村,与以往相比,已是旧貌换新颜。走在路上,下雨不怕湿鞋、旱田不怕起土;进入田间,绿草如茵、繁花似锦。每当看到这些,杨俊心里总是喜滋滋的,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。杨俊常说,“人的能力有大小。但只要能扑下身子为老百姓干点实实在在的事,睡觉就觉得踏实,活着就觉得充实。 ”
扶贫先扶智 扶贫先扶志
教育事业是脱贫攻坚的关键
老百姓心中 有杆秤
逐户宣传 全民参与
石家窑村脱贫攻坚战迈出了新台阶,乡村发展充满活力,这都离不开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。杨俊作为石家窑村驻村第一书记,不忘初心一意扶贫,牢记使命一心富民,在乡村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,扶贫先扶智,加强教育事业,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,使他们快速地参与到致富队伍,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石家窑村的乡村振兴以及奔小康的前景为时不远……
述评
乡村脱贫攻坚工作是重大的政治任务,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,想要在村民“腰包鼓起来”的同时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脱贫问题,就必须立足长远、善谋善策,把帮扶举措落到实处,培育和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,使他们形成具有自我脱贫的能力。要想做好这些,就需要像杨俊这样有头脑有思路、懂农村工作、热爱农户、有谋略有担当、一心为公、不谋私利的带头人。像他这样奋斗在脱贫一线,带领群众致富,为乡村发展、乡村振兴默默无闻地付出一切的驻村书记还有很多,向他们致敬、向他们致敬!
【记者 马戈】
【编辑:秦亚楠 张俊】
【来源:宁夏新闻图片社】
上一篇:柏波:种下无花果 开出“致富花”
下一篇:最后一页